发布日期:2023-09-12
院士推荐 | 赖世刚教授新书《复杂城市系统中的规划原理:新观点、新逻辑与新实验》书评+ 查看更多
院士推荐 | 赖世刚教授新书《复杂城市系统中的规划原理:新观点、新逻辑与新实验》书评
+ 查看更多
发布日期:2022-11-17 15:43
以人为中心的规划促进中国式城乡现代化
城市的复杂性
城市的复杂性一直是在诸多既有的规划研究中不得不面对同时又极具挑战性的议题。对于复杂城市系统的研究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的系统动力模型,规划研究者们希望通过构建这些模型来描述城市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的演化过程及其内在规律。《复杂城市系统中的规划原理:新观点、新逻辑与新实验》一书正是从城市的复杂性理论出发,诠释了这一领域的新进展。本书探讨了通过计算机模拟的方法来解释城市中以及城市间的各类复杂性现象,并展示了多个实证应用,为读者深刻理解城市复杂性问题提供了可量化、可回溯、可验证的科学视角,对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的回答
本书结构共分为6个章节,其中第1章阐述了城市理论中对于复杂性问题的界定及其发展,描述了城市流动、涌现、结构、规划行为等城市发展中存在的复杂现象及其背后的理论逻辑;在第2章与第3章分别通过构建模型来解释城市中与城市间的复杂性现象,其中前者关注城市的自组织以及影响城市发展的各类因素的作用,后者关注城市区域网络中的厂商选址、聚落以及人口分布等方面的规律,是对规划研究客体复杂性的论述;在第4章则回答了规划研究主体视角,即规划行为的复杂性问题,包括各类城市社会发展中的原则、机制、效应对规划决策的影响;在第5章,作者进一步探讨了城市复杂性及行为规划理论对目前我国正在开展的国土空间规划的一些理论启示,并以中国台湾地区以及台北市为例分别阐述了对幂次定律以及空间垃圾桶模型的实证检验;最后,在第6章作者从规划复杂性以及面对城市复杂性的规划两个视角,阐述了如何建构一个规划理性机制来应对复杂性中的4个I,即不可逆性、相互关联性、不可分割性以及不完全预见性,提出遵循城市发展演变秩序的规划理性,并由此构建了复杂城市系统中的规划理论架构。
作者赖世刚先生,毕业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曾在台北大学与同济大学任教,目前为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兼职教授。赖先生长期以来致力于在城市及区域规划中借助科学分析方法解释规划中的科学问题,汇聚东西方研究方法之所长,融会贯通形成了兼具理论高度与前沿技术的诸多研究成果,也是我十分尊敬的一位规划学者。本书倾注了作者从事规划教育、研究与实践数十年以来的心血,凝聚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是一部城市规划科学领域中的集大成者。一般的城市复杂性理论的著作不是过于晦涩难懂使读者无法产生共鸣,便是面面俱到而流于研究资料的堆砌,在本书中,作者旁征博引而又围绕一条清晰的主线开展论述,深入浅出、精彩纷呈而同时具有专业理论的学术高度,对于规划学者、专业人士及学生,应可以提出较完整的答案并解决疑惑。
开放的议题
我在城市复杂性领域的理论、技术与方法上也做过一些探索,因此对本书中的诸多观点颇有共鸣,结合书评我提出一些思考作为开放性的议题,便于读者在阅读时作为拓展材料启发更多的讨论。首先,城市的复杂性问题的核心是什么?是城市中的人。人的复杂性构成了城市的复杂性。城市的发展是由于城市中间不同群体、个人的决策形成合力而形成的结果。在城市研究中往往将城市中的人分为四类: 一是城市的决策者;二是城市发展的谋划者,例如规划师、设计师;三是城市发展的推动者,例如投资商、建设集团;四是市民。过去的城市规划研究往往只站在规划理论视角讨论“城市应该如何”,而忽视了“城市发展是由多种主体诉求相互博弈而推动的”这一基本现实,因此造成了决策失误、规划难以落地等普遍性的问题,从复杂性的角度或许可以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答案。其次,正因为城市具有复杂性,我们更应“化繁为简”,将复杂的城市问题抽象成为本质规律。对城市发展规律的科学探索,应是规划学者孜孜不倦的追求目标。在过去经典的规划理论中,大量经验结论都来源于对城市的一线观察并通过科学方法加以验证的得出的,而如今城市模拟、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使对城市规律的挖掘与验证更加容易,借助新技术加深我们对城市的认识,帮助我们更好地观察、解释、推理和预测复杂的城市问题,这在城市复杂性研究领域中十分值得关注。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本书的理解因人而异,希望广大读者能在本书的阅读过程中有更多的收获和启发,不断产生新的认识,共同为推动城市规划学科的前进而不懈努力。
转载自公众号:建筑设计资料集
分享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