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1-05-28
研究室成员赴杭州运河辰祥工业遗址综合保护开发有限公司进行杭钢工业遗产保护项目调研+ 查看更多
研究室成员赴杭州运河辰祥工业遗址综合保护开发有限公司进行杭钢工业遗产保护项目调研
+ 查看更多
发布日期:2021-01-15 18:51
2021年1月8日,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城乡规划理论与技术研究所的老师和学生与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杭州市规划院、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开展外联活动,共赴杭州运河辰祥工业遗址综合保护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辰祥公司”)进行考察学习活动,我研究室多名成员参加。该活动由浙江大学城市学院韦彪教授牵头,研究所韩昊英教授、浙大建筑工程学院沈国强教授领队。此次行程为时一天,主要分为三部分:01简要的交流介绍会02杭钢工业遗址现状考察03半山森林公园考察。
首先,研究所成员同杭钢工业遗产保护的工作人员进行调研座谈会。工作人员首先介绍了该项目的背景,表示当前城北的环境基础较差,对于片区的规划和更新迫在眉睫。在此契机下,项目以打造城北标杆为目标,拟将杭钢遗址打造成遗址公园,补充当地的公共服务设施。座谈会上,工作人员还详细介绍了项目的进程、以及未来的发展计划。

会后,一行人还对该项目进行了实地走访,对杭钢的现状、保护价值以及正在进行保护更新工作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最后,研究所成员和杭钢工作人员再次坐下来,韩教授和沈教授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对目前杭钢在改造规划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与对方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切实的建议。

下午,一行人去往半山森林公园考察,登高望远,在半山公园俯瞰整个城北片区,直观感受该地区的城市发展和建设状况,并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理解杭钢项目对于城北片区的重要意义。
(文字:占梦瑶,图片:代安然)
对于此次调研活动,同学们有话说:
携着冬日暖阳,在温度骤降的周五,一天中最精神的上午,研究所一行人来到了期待已久的杭钢工业遗产旧址公园。头戴“运河辰祥”字样的白色保护帽,我们与浙大城市学院、杭州市规划院、浙大建筑设计研究所等单位组成的20几人大部队,一同开启了神秘又有趣的探索工业遗产旧址行程。
在杭钢辰祥集团相关负责人的耐心讲解之下,众人沿着正在施工中的坑洼道路,绕园区观察讨论。即使放在高楼林立、智能化发展极快的今日,伫立在眼前的大工业时代遗址,依旧令人十分触目,不禁连声感叹。一路上途径经久待修的旧铁路、比例惊人的厂房、具有年代感的高耸烟筒、原始感极强的废弃楼、外围爬满深褐、灰色相间藤曼仓库、焦化分配煤仓旧址…不禁让人联想到这里甚至可以作为工业主题密室逃脱的绝佳好地点。这种新奇的点子,也从一定程度上凸显出大家亲临其境观察工业旧址的趣味性,是以当代发展的视角看待旧场景的。 在随后的座谈会中,各位专家教授各抒己见,从专业的角度谈及对于工业遗产保护的认知与理解。大家都深受感染,其中如何让工业遗产旧址在新时代产生持久吸引力,是对我具有启发的思考点之一。我想,是否更多的展现工人生活习性,工业区生产流程等过程,以叙事性构建工业场地建设,才更能提升场景的吸引力呢?换言之,利用工业区建设、生产中的记忆点,来吸引当代人,在活动中共同产生一些或智能性或手工性的活动,受众与场景共同创造新的记忆点,从而触发受众对工业区转型具有当代意义的新认知。
午后,研究所成员顺势前往半山森林公园,登顶后一揽杭钢工业遗址的全景,我不禁随之畅想工业遗产保护的发展的新明天。城市规划方向的研究精髓之一在于,亲自用脚丈量每一寸土地,感受工业在时代中的变革,并细数产业转型发展道路上的每一次变革,最终才能理解工业之于城市、之于我每个人的不可替代的意义。
杭钢集团作为杭州人的乡愁记忆,在杭州人心中有着特殊意义。此次调研对杭钢工业遗产保护项目有了一定了解,对此项目有如下两点感想。
第一,正如沈老师提出的建议一样,在项目发展过程中需要找出一个精神印记,一个可以代表整个项目的logo,让来往的人可以一下子记住这里。类比未来社区的构建社区文化标志指标,同样在精神需求层面提出文化印记,让居民有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我认为对于此项目来说,从杭钢工业遗产中提炼杭钢印记作为项目整体的精神logo是最合适的,一方面将杭州人的乡愁记忆延续,另一方面可以打造独一无二的地标文化。
第二,在项目负责人介绍项目未来的发展场景后,韩老师和沈老师均提出,在项目的软实力建设方面,要针对不同目标人群提出不同的旅游构想,以更加丰富的活动将游客留在这里。对此我想到了澳大利亚北领地的乌鲁鲁国家公园,当地旅游开发部门在完善硬件设施的同时,在软件方面提出了不同的游玩线路,利用特色晚餐、特色夜游、当地文化体验、举办马拉松等方式将游客更多的留在景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结合杭钢工业遗产特点,项目开发商同样可以提出不同的游玩线路、不同的游玩时长,针对有儿童的家庭可以以学习炼钢过程的寓教于乐的形式,针对年轻人可以推出竞技体育互动形式,以特色活动串联整个场地的不同设施。
Hangzhou is one of the most dynamic cities in China. In 2019 alone, it registered 554 000 new long-term residents. To accompany this growth, the city is expanding in all directions.
Until a few years ago,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city was perhaps expanding less quickly. This is changing rapidly, along a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Grand canal and on new activities. In the holistic strategy of Hangzhou, the North has to “build”.
Until a few years ago,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city was perhaps expanding less quickly. This is changing rapidly, along a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Grand canal and on new activities. In the holistic strategy of Hangzhou, the North has to “build”.

Figure 1 杭州大城北规划展示馆
This « build » strategy notably relies on the Grand canal and other water channels, as well as on the industrial past on the area, to create a modern environment rooted in the past. Thanks to Friday’s event, we have been able to understand more about the history of the steel factory of the area, and how planning is used to regenerate the place, building on its legacy and creating a new future. The regeneration will also use the upcoming Asian Olympic Games as a catalyst.
I felt this strategy, which, on many aspects, follows international best practice standards, makes a lot of sense. It should definitely achieve results, thanks to Hangzhou’s dynamism and the assets of the area.However, particular attention should be given to avoid having a planning that would be too top-down. Projects which have the most success generally have a very thin planning, as projects which are too big often feel artificial.
Involving residents and making sure that the fabric of the city remains organic will be key to the success of the project.
It was a fruitful and interesting day. Such joint activities provide space to expand one's knowledge and relationships. And even though all the provided information was in Chinese, the few presented maps as well as the site visit shortly after were enough to understand the idea and concept behind the reconversion of this industrial site.
Being knowledgeable about the Master Plan of Hangzhou, I find that the reconversion of this brownfield into a cultural park is a smart move. I certainly would like to stay posted about the work progress and be able to see the final results.
2021年1月8日杭钢之旅对我来说感受很深,首先,活动参与十分开心,上午是项目的交谈和探讨,让人受益颇深。下午的半山森林登山之旅又是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放松,将我们从一隅之地解放出来,置身与绿色和自然之中,身心十分的放松。
而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应该是上午交流考察活动最后的讨论环节了,老师和专家们思维的撞击让我受益颇深。在听完专家人员的项目介绍之后,沈教授提出了几个杭钢规划设计和未来发展的问题,即缺乏标志性建筑物,对于水的利用可以继续深化,强化产业园的标志性建筑,从城市设计角度进行探讨,注重硬件,软实力的开发,即开发业态等如何和杭州的旅游结合,形成一体,产业要进行规划,结合产业形成自身的特色.并且点出目前园区规划的核心问题,即需要确定整个工业园区的定位,明确自身功能的作用。
这些讨论让我能够将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考察活动进行一定的结合,并且通过行业专家们的讨论产生自己的思考,从而进行学习。我认为,工业时代的具有其历史性和时间的连续性,所以空间需要发挥其文化本质的内涵,带动杭州的品牌和名片。我个人认为杭钢的规划有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基本的定位不明,可以研究该地区甚至整个长三角地区的定位,提供不同层次的分析和影响力补充等等,进行不同场景的设定,去挖掘最大的市场进行杭州市内的市场补充,工业遗产具备一定的独特性,并且杭州还没有一个标志的工业遗产打卡区,树立起文化遗产的价值,缺乏活动文化的赋予,相关活动的产生,如果要进行活动,周边的功能配套和赋予也不是很完善,交通地铁,都难以通达,没有能够吸引年轻人的品牌和特质点,例如网红景点打造等。基于这些知识和问题,我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才能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最后,我深刻的认识到了,学与玩是可以兼得的,快乐和学习也是可以并重。
于2021年1月8日(周五)上午城乡规划理论技术所、杭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七所、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规划四所和浙大城市学院部分相关人员一同参加了杭州运河宸祥工业遗址保护地实地调研考察活动。
首先,我们进行了大运河杭钢工业遗址的实地考察。实地考察更让我亲身领略到了大城北孕育的杭州千年运河文化,百年工业文明。在实地考察中,我们发现其工业遗址保存完好,充分的展现了杭钢炼化厂从工业1.0向未来工业4.0过度的面貌。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对于工业遗址的处理手法:有价值的进行完整的保留、部分拆除且明确界定拆除边界、对人体有辐射危害的坚决拆除。总体,在硬质的外部空间方面,杭钢的保护做的很好。
接下来,我们听取了关于杭钢未来规划及城市设计的介绍座谈。未来,杭州市运河集团计划将大运河杭钢工业遗址综保项目打造为世界级工业遗址改造样板、国际化艺文运动活力中心、时尚休闲人文生活集聚地。就未来对标人群问题,我们展开了相关的思考和讨论,旨在更好的利用西湖和杭州文化IP带动杭钢片区未来的发展。也提及不仅是硬质空间方面,还需要关注软环境:片区活动的策划、24h全周期活力的激发。确实,规划并非是单纯的物质空间的规划,更需要的是一个片区的治理和经营。
最后,我们进行了半山公园的考察,从山底到山顶,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给人们留下了壮观的美景。天异常的晴好,云简直是透明的,看上去就那么心旷神怡。从山顶鸟瞰,我们看见了壮丽的杭州,也看见了杭钢蓬勃和生机的未来。
分享到: